工匠是指以手工技藝專長而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物質或者精神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這是一種特別崇高而且特有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工匠們通過反復打磨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和提高自己技藝,享受并且獨自完全擁有產品在雙手中不斷升華的過程。在中國“工匠精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承,對人類文明和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還有從物質到精神多個層面的全面應用。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銅匠、銀匠、篾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這些多是從事物質產品的工匠,也有從事精神產品的工匠如“畫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工匠既指普通手藝人,也指造詣很高的大師、大家,如“巨匠”、“匠心”。 我們的新聞出版品,既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產品。無論是傳統出版業編輯、作者、設計、印制、裝幀等各工程,現代出版業的策劃、網絡、運營等新崗位,都是傳統“工匠”的現代形態,也是現代工匠的具體工種。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在此中國古代有“十年磨一劍”的佳話,也有干將、莫邪不惜“以身赴銅水,血凝劍氣”來追求精工良器的傳說,而現存鋒芒如初2000多年前生產的越王勾踐劍就是最好例證……這種最可富貴的“工匠精神”正是創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力量。它創造出一件件絕世精品,見證了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同樣,中國出版業也有百年成一書的美談。作為世界出版界一部鴻篇巨制——《辭海》歷經百年,幾代編輯,近萬名編寫者,幾易其稿……正是用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工匠精神”才得以完成。自1915年啟動,1936年正式出版了老《辭海》兩巨冊。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于1957年9月在上海正式決定修訂老《辭海》,并任命陳望道教授擔任主編。1958年5月,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成立,1959年辭海編輯委員會成立。1960年3月,《辭海》(試寫稿)問世,11月,在初稿基礎上,形成《辭海》二稿。1961年10月,按學科分類編排的16分冊試行本在內部出版發行。1963年4月《辭海》(未定稿),在內部發行。幾番風雨,幾度春秋,《辭海》在時代嬗變之間進入了全新時期。1979年三卷本的《辭海》正式出版,五千多名專家用二十余年完成了夙愿,向國慶三十周年獻上一份厚禮。以增新、補缺、改錯為總方針,1989年版的《辭海》出版。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作了大量增補修訂的《辭海》1999版問世,并新增彩圖本作為主體版本。第六版《辭海》于2009年9月21日起面向讀者發行。《辭海》出版之際,江澤民欣然題詞,對辭海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和總結。其實,這種精神歸根結底就是一種偉大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傳承特別廣泛。在三百六十個工匠行里,每行都有自己的祖師;在成千上萬人作坊,每個作坊都有自己的師徒;世世代的工匠,每位都有自己的師傅(師父)。中國最為著名的工匠師傅應首推魯班。魯班之所以為工匠所敬奉,就是因為他既勇于創新,又善于傳藝。許多出版機構同事之間都是以師徒相稱。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于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的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地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傳承中特別注重,精益求精。對工匠而言精益求精,就是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手藝完美和極致,要求工匠對精工細做的執著堅守和不懈追求,讓自己的精品力作流傳于世,造福人類。夏奈爾首席鞋匠也有相似的體會:“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古今中外,精工良匠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正是這種偉大的“工匠精神”。
中國著名的出版機構如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其中最負盛名的編輯都有師徒傳承的佳話。著名出版家、學者,中華書局前總編輯傅璇琮先生,為了使中國出版業特別是中國古典編輯出版事業后繼有人,他在畢生崗位培訓、業務傳授的基礎上,還進行專門人才的培訓。2008年,他不顧自己年邁多病,毅然受聘于清華大學,回到了半個多世紀前曾就讀過的中文系親授課程、開辦講座,還帶領后學者開展了繁重的學術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部典籍的研究整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
作為工匠祖師的他的作品不僅富有發明創造性,而且直接解決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困難問題。比如,他發明的石磨,解決糧食加工問題;木制鎖鑰,保障百姓居家安全;云梯,解決軍隊作戰急需的裝備。建國初問世的《新華字典》,后來歷時半個多世紀,修訂了11個版本,惠及了幾代中國人,特別是質優價廉的平裝本給中國廣大貧困地區的學生送去無比的溫暖。正是這本工具書解決了中國教育發展進步的重大問題。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策劃推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大型多媒體圖書真正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把紙質圖書和數字出版完美結合,實現了紙書與電子書的一體化出版。在中國出版界是一次理念的大膽創新,實踐的偉大創舉。這也是“工匠精神”在網絡時代出版行業的生動體現。
人們通常都會把“工匠精神”,狹義地理解為特質產品領域,而且忽視了它在精神產品仍然具有重大意義。其一是工匠之中就有“畫匠”之類的精神產品生產者,其二精神產品的大家都被稱為“巨匠”,如文學巨匠、書法巨匠等。
新聞出版物具有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屬性,更應合乎“工匠精神”的所有法則。當今新聞出版許多崗位、環節,從表面上看都有各自獨特個性,但從總體上認識卻都是新時代出版行業的“工匠”,更應該樹立、踐行、弘揚、傳承“工匠精神” ,不斷創新,自我完善,勇于提高,對自己產品(作品)要有精心設計、精工細作的理念和追求,要不斷學習新理念、運用新技術、創造出新成果。以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推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新聞出版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