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博會場館建設中的“互聯網+”
10月24日,參加全省深化制造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的省屬各大型國有企業負責人和市州有關領導,站在宏偉壯觀的敦煌文博會永久場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敦煌大劇院前,被深深地震撼:“促使敦煌文博會場館建設8個月完工的秘訣是什么?”
敦煌文博會場館中,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總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敦煌大劇院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敦煌國際酒店建筑面積10.5萬平方米,工程建設任務艱巨。“從承接項目距離文博會舉辦只有9個月時間,進場時現場一片戈壁荒灘,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場館建設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中建八局敦煌項目副總指揮楊勇說,施工期內有長達3個月平均氣溫在零下15℃的寒冬,建筑物資大部分運距超過2000公里、供貨周期超過20天,部分物資供貨周期甚至超過3個月……
“劇院建筑是功能最復雜的項目,僅設計就需要三年時間,施工也在三年以上。”中國建筑上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設計院副院長陳然告訴記者,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實際,公司采取了技術力量大兵團作戰,運用全三維數字化并行工程的先進設計理念,380多名設計師、40余個專業同時在一個平臺上開展設計,確保設計一次到位。
“按照傳統施工方式,項目根本無法按期完工,必須創新施工方式。”楊勇說的創新是,就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敦煌文博會主要場館建設積極響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從設計開始,從結構入手,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大部分建筑構件實行工廠化作業。所有鋼結構均采用工廠化制造、現場安裝;屋面、幕墻等構件均在工廠定尺加工,現場采用機械連接安裝,主要場館裝配率達80%。這是項目建設三年半工期8個月完工的關鍵。項目建設中,大量使用酒鋼集團鋼結構材料和當地石材,也實現了本地鋼鐵、建材業的“去產能、去庫存”。
“現在看到這個建筑,覺得還是像做夢。”陳然說。這一項目的按期完工是“互聯網+建筑+制造”融合發展創造的奇跡,顛覆了傳統建筑模式,也是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經典實例。
“在敦煌舉辦這個培訓班,就是讓省屬各大型國有企業負責人和市州有關領導,通過參觀文博會場館,真正感受‘互聯網+’的魅力,以此來推動甘肅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省工信委有關負責人這樣說。
創新驅動下的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重顯甘肅制造業輝煌的必由之路。
在甘肅,制造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從左宗棠成立蘭州制造局到“一五”和“三線”建設,國家在甘肅省布局了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廠等制造業企業。后來逐步建設的蘭州電機廠、天水鍛壓機床廠、天水星火機床廠、蘭州真空設備廠等一大批響當當的企業,都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由于地域偏僻、觀念落后、人才流失,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甘肅制造業企業普遍經營困難,一大批企業先后破產。生存下來的企業,也因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技術人才短缺、產業鏈較短且處于中低端、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
“現在,甘肅省很多制造業企業是高水平的大作坊,與行業內同類企業相比,雖然差距較大,但發展空間也很大。”省上有關主管領導坦言,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甘肅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重大機遇。
甘肅省以原材料加工為主的制造業,要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必須走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路子。借助融合發展,甘肅省制造業企業搶抓向西開放、內陸沿線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三重疊加”的機遇,進一步增強與外部的互聯互通,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通過融合,催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省工信委主任臧秋華直言,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甘肅省制造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
從制造向智造的嬗變
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創新性工作。
去年《中國制造2025》出臺后,甘肅省及時制定《中國制造2025甘肅行動計劃》,并配套出臺了20余個專項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做好頂層設計。
“集團推進‘互聯網+’制造的愿望很強烈,正在探索制造業之間跨界發展的新模式。”酒鋼集團公司總經理魏志斌說,酒鋼已從去年巨虧的逆境扭轉為今年前9個月盈利。
金川集團公司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展示平臺上線運行,讓公司利用“互聯網+”實現了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和高度共享。“目前,這一平臺已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效益。”金川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永前說。
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是甘肅省制造業一個大品牌,企業生產涉及智能制造的4個模式。當前,企業發展面臨能力不足與能力過剩、人才不足與人才過剩、訂單不足與承接能力不足的矛盾。為此,公司董事長李維謙建議,與省內企業聯合起來承接訂單,在共享經濟下攜手發展、合作共贏。
近日,甘肅省政府第13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甘肅省確立的發展目標是:組織實施10個以上“雙創”平臺試點示范項目;爭取到3-5個國家“雙創”平臺示范試點;重點行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達到8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65%以上,關鍵工序制造設備數控化率60%以上。
甘肅省將通過打造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在消費品領域重點推廣個性化定制、產品溯源、虛擬體驗、社交營銷等新模式新業態。在裝備領域,推進研發、設計、制造、物流、服務全產業鏈智能化,開展生產管理運營平臺試點示范,促進研發設計、智能裝備、生產制造、檢驗檢測、營銷服務、經營管理平臺等環節無縫銜接和綜合集成,探索全流程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新模式。在原材料領域,側重銷售、工藝以及生產環節的融合應用,重點發展智能化制造、協同化組織、平臺化運營等新模式新業態。鼓勵金川集團、酒鋼集團、蘭石集團、天水華天、長城電器等大型企業建設“雙創”平臺,提供創業孵化、專業咨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搭建工業云平臺,提供面向小微企業的在線研發設計、安全監控、設備管理等軟件應用服務,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按照規劃,甘肅省將通過五年的引導發展,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智能制造。引導60個省級示范項目建設,爭取10個項目進入國家試點示范之列。結合智能制造的特點,在石化通用裝備、新能源裝備、電工電器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工程機械、農機裝備、有色、新材料制造、生物醫藥、特色隴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制造等八個領域重點進行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推廣應用。
省工信委有關領導表示,甘肅省將設立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融合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從今年開始,省工信委從信息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2億元左右,每年支持10—20戶企業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副省長黃強指出,甘肅省要對標“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及創業創新等國家戰略,到2025年要實現融合“雙創”體系基本完備,融合發展新模式廣泛普及,新型制造體系基本形成,制造業綜合競爭實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