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了中國政府在2017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和政策方向。從去年的“發(fā)展是首要任務”到現(xiàn)在的“穩(wěn)是主基調”,這一總綱領表明比起確保經濟增長率不低于6.5%的政策,政府更加重視降低金融風險。
這也表明中國2016年高達17%的信貸增長率不可持續(xù)。這次經濟會議比去年更加注重“金融風險控制和預防”,著重“要遏制資產泡沫”, 強調“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yè)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政府計劃實行更多“市場化”的債轉股,不過,考慮到債轉股對中國銀行業(yè)從資本上來說沒有什么吸引力,政府也有保障銀行資產負債表不過分減少的動機。因而,控制新的信貸擴張將成為核心。
中國2016年的GDP增速為6.5%-7%,政府極有可能調低2017年的GDP增長目標,不再如以前那樣看重其增速。然而,鑒于秋季將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今年的目標不太可能發(fā)生重大改變。牛津經濟研究院預計2017年的GDP增長率為6.3%。
這次會議最后稱,2017年的財政政策應在去年“積極”的基礎上“更加有效”。這表明,作為對基于信貸的經濟增長支撐的回應,中國政府在2016年實施 “官方”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今年還將繼續(xù)落實下去。盡管如此,當前中國的許多財政舉措仍屬于準財政活動,獲得金融體系中的貸款資金。
這次會議提倡的“穩(wěn)健貨幣政策”比之去年的“謹慎”、“靈活”等原則偏緊。中國銀行同業(yè)利率的近期增長以及對2017年加息和通脹的預期,會議沒有提出“降低融資成本”不足為奇。鑒于會議聲明措辭及近期其他重要官員的評論,總的信貸增速目標——全部社會融資總量(不包括股權融資),調整后的地方政府債券——可能降至14%-15%。
“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這一政策多年未變。不過,環(huán)境變化就意味著具體政策變化。面對金融資本外流和美元的強勢,央行自2014年底一邊下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邊控制人民幣貶值進度。此舉最主要的是為了預防人民幣貶值引起大量資本外流。
然而,這種干預行為也在兩年內導致外匯儲備到2016年底降至3萬億美元。市場意識到外匯儲備不可能持續(xù)減少,這種情況狀況引發(fā)了人們對人民幣迅速貶值的擔憂和推測。2017年,中國央行仍將拿捏好個中分寸。
與此同時,要控制外匯儲備流失,決策者或將加強外匯管理條例實施力度,通過管控境外投資和貸款來進一步減少金融資本外流。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決策者不會高調出擊,避免采取削減換匯配額或實施新的約束政策??墒牵瑸榱藢①Y金外流降至確保外匯儲備穩(wěn)定的水平,他們或許終將會邁出這一步。
會議要求,2017年大城市仍將嚴控房價,放緩房地產開工進程,同時中小型城市應按要求加快房地產去庫存速度。政府牽頭降低工業(yè)過剩產能的行動將擴至鋼鐵和煤碳產業(yè)之外的各行各業(yè)。
高路易(Louis Kuijs),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