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當下,疫情發展進入平臺期??挂吲c復工兩大戰役,已經在印刷企業內緊鑼密鼓地打響。本期《印刷經理人》雜志,專題報道了印刷企業如何抗疫。而業內各家媒體,也在同一時間聚焦疫情之下的印企生存百態。
仔細閱讀這些報道,有一個角度我很感興趣:印企過去的布局,對現在發生怎樣的影響;印企現在的布局,又對以后產生怎樣的影響。其中的因果,讓人慨然。
比如,大家日日掛在嘴邊的嚴格管理。
疫情期,所有復工企業最焦灼的難題之一,就是口罩等防疫物資了。但在有些印企,這個難題卻被輕易化解。因為這些企業有“消防安全預案”“職業病危害預案”,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并不是一紙文件,而是實實在在的物資儲備,合理規范的流程演練。
所以,反思嚴格管理的真義,檢視內部管理的動作,落實細化管理的流程,是疫情教會我們的第一件事情。
比如,讓所有企業倍感緊張的現金流。
有企業老總采訪時談到,考察日本企業,發現因為天災較多,日本企業會儲備3-6月的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經此一“疫”,這個老總在反思,應該給企業留出怎樣的安全底線,今后是否要留足3-6月的流動資金?
從流動資金到相關物料,從機動人員到機動產能,經營意識中如何加入危機意識,給自己留出怎樣的寬容度,在高速奔跑的時候如何防止急停跌倒,是疫情提醒我們要認真思考的第二件事情。
再比如,大家普遍意識到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
在三化上有所布局的企業,疫情中體驗到了通過云設計為客戶提供服務的便利,體驗到自動化設備對工作效率的保證,享受到OA遠程辦公對企業有序運行的支持。但所有印企,還是深刻體會到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人工依賴過重所帶來的返工困擾。
因此,將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建設真正提上日程,是疫情教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著手去做的第三件事情。
一場疫情,讓印刷企業重新思考和重視起來的事情還有很多。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場突發疫情,像是一次全面體驗,極速檢驗了印刷企業應對危機的綜合意識、應急能力、團隊戰斗力、業務響應力與復原力,還有更為基礎的管理素養。
一場疫情,并不能改變行業的大勢,但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如果能從疫情檢驗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讓企業的機體更健康,讓發展的方向更明晰,或也不失為在嚴峻的戰“疫”中,我們抓住的質變之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