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今年已過去大半,包裝業的傳統旺季到來,市場漲跌互現、波瀾不驚。該有的現象都相繼登場,基本上可以對今年的包裝市場下定論了——“高位、低量、減產、外移”,成為包裝紙市場的四大關鍵詞。
高位、低量、減產、外移
高位
紙價在今年5月份出現一次暴升,與2017年的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紙價未創出新高,表明市場已認定2017年的高點就是包裝紙價格的“天花板”。
2017年,包裝產業下游沒反應過來,價格再高都要用。今年不一樣了,用戶大量棄用紙包裝,擠出不少包裝需求。價格一旦升至高位,就會有需求端動態退出,于是,就限定了紙價繼續再高。
從國家政策層面,供給側改革、節能減排、環保清查、限制外廢……均是指向供給端減少的。國家肯定是支持紙價高位,同樣的產量,金額變多,國家還能收到更多的稅,為什么不呢?
嚴控外廢進口,加上貿易戰升級,不僅減少了廢紙來源,還提高了廢紙進口關稅,進一步抬升了原料成本。
外廢減量,必須補充國廢。加大國廢回收力度,必然會提高價格,以支付提高廢紙回收率的成本。
廢紙高位,成為原紙高位的注腳。
國廢價格,成為原紙售價的標桿。
外廢差價,決定了大紙廠的純利。
低量
2018年,包裝需求縮減的厲害。筆者推斷,2018年包裝紙需求僅為去年的65%。
這就是包裝紙價格雖懸于相對高位卻始終無法再觸及歷史新高的原因。需求的馬車停擺,扼制了對高價的想像力。2017年的市場需求,其實比2016年要少。去年因為不斷漲價,透支的訂單,每次總能臨時填滿上游紙板廠的短期產能,造成紙板廠停單漲價屢試不爽。
實際上,去年紙板廠每個月都是半忙半閑的,全年拉平來看,2017年產量并無絕對值提升。按照供需平衡理論,若需求稅減,連原紙價格都是會跌下來的,為什么又沒有大跌?
雖然原紙、紙板的設備產能是大大過剩的,但可供使用的原料也銳減了,這便引出下面第三個關鍵詞——
減產
中國造紙的設備產能是大大地過剩,但設備產能不等于實際產量。廢紙原料減少,直接減少造紙產量。于是就形成了“設備產能過剩、可供生產的產量不過剩”的奇葩現象。減少1000噸廢紙進口,國內造紙產量鐵定了會減少850噸。如果增加1000噸原紙進口呢,因內造紙產量就會減少1000噸。
這種減產,不是行業保護下的減產,是無米下鍋式的減產,從而表現為可供生產的產量降低。這種減產,又正好暗合了需求端的銳減,導致“需求低量、產能銳減、價格高位”同時出現。
這事,夠奇葩了吧!
外移
廢紙受限,紙價高企,需求被遏制,怎么辦?
要么把廢紙弄干凈了再進口,要么直接變成原紙進入國內。中國造紙業大佬面對政策剛性,紛紛外移東南亞建廠、在美國收購造紙廠,已成為普遍的行動。這是吃透國家政策后的正式的產業轉移,也是補充國內需求的唯一途徑了。
再往后,進口中國企業在海外生產的原紙,將成為常態。
不是說需求銳減了嗎,干嘛還外移產能呢?但目前原紙價格還在高位啊!只要外廢與國廢之間有足夠的差價,產能外移就會持續進行。放任外廢變成垃圾、國廢變成黃金,這種不符合經濟理性的事情,不會長期維持。
只有把原紙價格拉回大眾型價位,才會把失去的紙包裝需求再找回來。目前紙價高位的狀態,便是外移產能的動力。
只要外移的造紙產能尚未大量投產,國內市場的原紙價格便會毫無懸念地一直在高位。
如果海外新增造紙產能可以充分滿足中國市場,原紙的“地板價”又會是多少?
不用猜,肯定會比2016年的原紙起漲點高出不少——因為,在海外加工外廢、變成原紙,肯定比在國內生產要高出不少成本。國家禁止外廢環境下所增加的造紙成本,等于造紙產業循環鏈尋求“曲線出路”而多投入的代價。
原紙的地板價、天花板價都明確了,還需要為紙價漲跌處心積慮、吵吵嚷嚷嗎?反正就這么回事兒!相比近期引發熱議的“社保稅收化”的大事,紙價漲跌算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