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對于出版行業來說十分重要,出版人持續保持著高關注度。一波又一波、從年頭到年尾、從自創節日到紀念日的密集價格戰,讓出版企業躲不了,離不開,又恨又愛,一邊怨聲載道,一邊又積極配合。
價格戰并非出版行業所獨有,凡是競爭激烈、參與企業眾多、同質化嚴重的行業,毫無例外地,價格戰頻頻,諸如電器、手機、電腦、日用品以及食品等。只是我們身在出版行業,對圖書價格戰更有切膚之痛。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曾經從經濟學角度證明過,價格戰是消費者選擇的必然。價格戰也是一種市場競爭手段,是企業應用價格戰略的一個突出表現。當前,即便是營銷手段多樣多元,價格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它仍然是一張競爭的王牌,在其他行業如此,在圖書行業亦然。
那么,為什么人們對于圖書價格戰的反應格外激烈呢?可能跟圖書特殊的商品屬性有關,也就是說,圖書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而非一般的商品;跟出版是知識密集型行業有關,無法進行標準化的工業生產,無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生產成本。這些特殊屬性也決定了,在價格戰中,圖書的生產方——出版企業,受到的傷害可能要大于一般的工業企業。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還要參加價格戰呢?看到這里,想必各位同行們會不約而同地想,這還用問嗎?!不參加價格戰,好的陳列位置/頁面位置從哪里來,排名從哪里來,高銷量從哪里來。雖然價格戰在侵蝕那點可憐的毛利率,但卻可以通過提高銷量,拉升毛利的絕對值。一本書賺5塊錢賣5000冊和一本書賺2塊錢賣20000冊,這筆賬不算都明了。
說了這么多,并非是為價格戰正名。我國曾經制訂過保護價格的相關規則,只是未能奏效。業內不斷有呼聲說,應學習其他一些國家的做法,保護圖書售價。然而,就當前情況看,在可見的未來,價格戰還將與我們同在。相信不少出版企業在年中盤點回款時,都在感慨“銷售返點猛于虎”。
其實,如果是單純的價格戰也沒那么可怕,怕就怕在,不正當競爭、非良性經營和失去話語權的被動。
圖書行業標準不少,可是沒有關于內容質量的標準,沒有創意保護的規范。內容的拼湊、抄襲、盜版,粗制濫造的裝幀印刷,已然成了行業毒瘤。一本費盡心血、高版稅、精裝幀、細營銷的書,與復制、粘貼、隨便印刷的書,成本如何能進行比較?可是有些渠道,為了更高的利潤空間,寧愿大賣特賣后者。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最后傷害的是全行業,傷害的是整個行業的衣食父母——讀者。
有的電商把圖書作為一大品類增流量、不惜賠本銷售的說法,出版業內都不陌生了。還有網絡銷售平臺設計了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銷售手段,可無一不是靠犧牲出版企業的供貨折扣才能爭取來的。但是,當前的圖書銷售離不開這些電商渠道,因此指責、哭訴就毫無用處,我們需要做的只有做好選擇、守好底線。
另外,不少出版企業正面臨著調整、轉型,三五年前的老出版套路開始變得行不通,市場和讀者對出版企業的作者隊伍、選題策劃、宣傳推廣、營銷發行都提出新的高要求。如果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無法占據主動,那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
作為出版企業,面對價格戰,能做些什么呢?修煉內功,做好內容。內功是根,內容是本。
“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爭論到現在依然無解。但當我們在渠道面前,要提升話語權,要守住價格底線,靠的只能是“內容”,優質、獨特的“內容”,你無我有的“內容”,差異化的“內容”,細分市場的“內容”。
這些內容從哪里來呢?一般來說,我們都要回答“選題”“作者”。或許,我們應該往更深層次再想想,其實是需要建設一支“卓越的團隊”——卓越的編輯團隊、發行團隊、宣傳推廣團隊。
從價格戰一下子跳到了團隊建設,似乎有跑題之嫌。之所以最后落腳到了“卓越的團隊”,是隱隱覺得,價格戰對于出版企業來說,不僅僅是低折扣。現在的價格戰與前些年的批發市場低價批書,完全不是一個范疇。我們面對的價格戰主體,是新興的、互聯網基因的渠道企業,當我們和他們面對面的時候,較量的不是誰能“抗”折扣,誰能“呼吁”,而是先進管理方式和經營思維,而這些都是靠“卓越的團隊”才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