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意味著,在經(jīng)過政府大力推廣種植和去年的清剿后,政府官員的態(tài)度反轉使桉樹有了一次“翻案”的機會。
政策忽變 下令禁桉
桉樹原產(chǎn)于澳大利亞,并非我國的原生樹種。
據(jù)國家林業(yè)局桉樹研究開發(fā)中心主任謝耀堅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雷州半島原生植物破壞殆盡,森林覆蓋率只有8%;而且,由于接近熱帶,新造林很難成活。為綠化半島,政府開始引種桉樹,由于并組建了“粵西林場”,即現(xiàn)在的國營雷州林業(yè)局的前身,開展桉樹作為沿海防護林、荒山綠化和木材生產(chǎn)。由于其生長快、產(chǎn)量高、輪伐期短等優(yōu)勢,而被各地迅速接受并種植。
此后,廣西省亦隨之一路高歌猛進,號召干部向農(nóng)戶推廣桉樹種植,年均新增200萬畝左右,桉樹面積、生長量、蓄積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然而,桉樹在廣西的命運卻急轉直下。2014年5月,上林縣政府辦公室發(fā)布了《關于限期清理占用耕地種植速生桉的緊急通知》。“水源涵養(yǎng)區(qū)、旅游、耕地、二級路里大約5萬畝的桉樹,五年內(nèi)逐步退出。”該縣對外宣稱,五年內(nèi)清除轄區(qū)內(nèi)所有25萬畝桉樹。隨后,扶綏縣、武鳴縣等地也在6月至8月期間展開了清理行動。
“速生桉本身不屬于水源涵養(yǎng)林,從其生長機理和砍伐更新的周期看,對水源的涵養(yǎng)十分不利。”南寧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
各級政府高調(diào)發(fā)布清理通知,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官方對桉樹的否定。有媒體稱,該次清桉將不僅將影響本地種植戶,還將波及廣西外資公司的造紙生意。
對此,斯道拉恩索廣西一體化項目及運營董事總經(jīng)理江瀾劍向經(jīng)濟觀察報表示,由于公司沒有桉樹在一級水源地附近,所以各地的“禁桉令”對于公司來說沒有影響。“有些縣在一些一級水源地禁止種桉樹,我們非常支持這個政策,而且認為這個決定應該早就實施。”
為何不能在一級水源地種桉樹?謝耀堅告訴經(jīng)濟觀察報,簡單來說,所謂一級水源地就是離水源最近的位置。
“像水庫的周邊是不能種桉樹的,至少50米這個范圍內(nèi),為什么呢?種桉樹的時候要整地,把土挖松,挖松的時候就會有水土流失,這個地帶我們是有規(guī)矩的,還有施肥的問題。”他強調(diào),所有其他人工林的種植也需要照此規(guī)則。
對于上林等地的清桉活動,在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項東云在接受經(jīng)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在清桉時,不能盲目改造樹林,應當看看哪一些樹種適應哪一類的地域條件。“我曾經(jīng)給南寧市政府建議,不要砍掉桉樹,而是間伐,把它間得稀疏一點。”
“有些媒體很亂來,”在項東云看來,一些媒體在報道禁桉時夸大了上林限桉的意義,“比如說上林縣就大標題地說,上林要對桉樹說不。什么理由說不,不就改造幾百畝的景觀樹嗎。上林縣到禁按到現(xiàn)在,就是砍了330畝的路邊的景觀樹而已。”
雙方博弈
桉樹進入中國以來向來不乏爭議。雙方爭議的焦點多集中在“抽水抽肥”上,久而久之,便成了種桉和禁桉之爭。
2004年,跨國企業(yè)金光集團砍伐天然林、種植桉樹的行為引發(fā)了環(huán)保組織的強烈抗議,將桉樹拖入了輿論漩渦。坊間開始流傳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有毒”、“樹下不長草”。
據(jù)資料顯示,桉樹一天可長3-5厘米高,一個月可長1米多高,當年就可以長到8米到10米。同時,南方各省桉樹人工林的輪伐期為5-7年,在雷州半島,有的甚至縮短至3-4年。生長的迅速使得桉樹成為了理想的速生豐產(chǎn)林樹種。
這點也為異見者反對桉樹種植的有力證據(jù)。他們認為,“天上下的就是那么多的雨水,地上種不同的樹,桉樹是5年成材,松樹是11年,而且桉樹比松樹高,同樣一棵樹出的木材是松樹的2倍,同樣在11年時間,桉樹出產(chǎn)的木材是松樹的4倍,這是機器高效率生產(chǎn)出來的嗎?”各地相繼“禁桉” 在一些人看來又做實了這種說法。
包括謝耀堅、項東云在內(nèi)的“挺桉派”承認由于桉樹生長快、出材量高,的確需要大量水分。“桉樹生長快,耗水量相對多一點,但中澳合作項目‘桉樹與水’研究結果表明,桉樹的耗水量只占當?shù)亟邓康娜种蛔笥遥粫斐傻叵滤疁p少。同時,也沒有任何研究證明桉樹有毒。”
項東云向記者表示桉樹人工林的林下的生物多樣性和馬尾松、杉木等等廣西的主要造林樹種的人工林比較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大家都是人工造林的情況下,是沒有差異的,當然這些東西拿去跟天然林,或者是天然次生林做比較,那是肯定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