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是世界三大速生樹種之一,占人工林總面積的15%。在我國廣東、廣西等南方10省區,桉樹種植面積約450萬公頃,占我國林地總面積的1.4%,木材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6.9%。中國林學會理事長趙樹叢表示,在中國林業發展中,桉樹除了在用材上做出突出貢獻,對國內天然林的減伐和保護也起到重要作用。2013年,桉樹產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
近年來,坊間出現了桉樹是“抽水機”的爭論。對此,國家林業局桉樹中心主任、中國林學會桉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謝耀堅表示,桉樹由于生長速度快,總用水量和用肥量可能會比其它樹種多一點,但并不構成危機。謝耀堅介紹,以雷州半島上種植的桉樹為例,其水分蒸騰只占降水量的1/3左右,蒸騰和蒸發量在1000-1100毫米/年,小于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不會造成地下水的減少。
從整個桉樹產業的發展看,可持續經營是一項最大的挑戰。作為全國最大的桉樹豐產林和苗木生產基地,湛江就遇到類似困境。湛江市市長王中丙在發言中指出,雷州80萬畝的樹木中有40萬畝是桉樹,桉樹品種單一、種植樹種單一以及3-5年一砍的短周期砍伐等現狀和一些人為因素,使桉樹的生態效益一直無法顯現。
廣西林科院副院長項東云建議,政府應該在砍伐周期上制定出明確的政策要求,一般6-8年比較合適,而3-4年就砍樹的錯誤做法應該極力去除。根據桉樹的砍伐周期,項東云還為廣西自治區近3000萬畝桉樹提出了平衡發展的模式,即對砍伐期5-7年的短周期模式,應以基本木材供應為主;7-8年的中期經營模式,可通過修枝等種植管理,生產優質膠合板及其加工品;對12-15年長周期經營模式,要注重選取木質密度高的優良樹種進行培育,用其制造的高檔家具,經濟效益不亞于稀有林木。
本次研討會由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合會(IUFRO)發起,中國林學會和中國林科院聯合主辦,中國林學會桉樹專業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和斯道恩索廣西共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