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蒼南縣政府統一部署,2013年9月底前,蒼南縣淘汰關閉全部不符合功能區、產能等要求的廢紙造紙企業,共14家,只保留溫州金橋紙業進行園地整治提升,共涉及淘汰落后產能4.42萬噸。
根據《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鼓勵各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印染、再生紡織、鹵制品、電雕、造紙、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整治,對建有標準化園區且符合準入條件的實行集中搬遷入園;對原地整治又達不到整治要求的企業限期關閉,其中證照齊全、資質合法的企業按照其現有設備評估價10%給予補償,每個企業合計不超過100萬元。
【中紙每日觀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節節高升,大規模的生產所帶來的隱患是供需的嚴重不平衡。企業必須進行產能提升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需求量,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生產商。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對于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投入力度有增無減。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緩解部分行業產能已嚴重過剩現象,避免同質化競爭,造成市場惡性循環,但更為重要的是希望通過淘汰來逼迫企業對落后部件進行技術改造。一方面,國家縮減投資審批核準范圍,下放核準權限,切實落實企業投資的自主權,簡化了企業在申報項目時的行政審批流程,加大企業自主決策,徹底改革了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制度,真正落實了企業投資的主體地位和投資自主權。另一方面,放權讓地方受益的同時,中央部門可以從繁雜的微觀事務中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強化宏觀管理上,為市場和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有利于從根源上杜絕“邊淘汰邊新增” 落后產能的惡性循環。
隨著政府行政機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發展思路轉變的覺醒,我國化解產能過剩的成效將進一步擴大。 (評論為中國紙業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